星期三, 1月 04, 2006

[天文學史]中世紀的天文學

(公元七世紀至十五世紀初)

公元七世紀

中國天文學家李淳風發現彗星因受太陽照耀而發光,且彗尾總是背向太陽。

公元七世紀

中國出現敦煌星圖(現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公元八世紀初

中國僧人一行(與梁令瓚)製成附有自動報時裝置的水運渾天﹔又(與南宮說等人)發展中國首次大規模天文大地測量﹔並於公元七二七年編成《大衍曆》。

公元九至十一世紀

阿拉伯人及波斯人在天文學上有重大的發展,其中包括星圖星表的繪製、行星及月亮的運動,同時也更準確地估量地球的大小及改良曆法。

公元八一三年

阿拔斯王朝的馬蒙 (Al Mamon) 建立巴格達 (Bagdad) 天文學校。
托勒玫 (Ptolemy) 的著作《天文學大成》("Mathematike Syntaxis") 被翻譯成亞拉伯文,稱作 "al-Majisti" (意思是偉大的工作),後來拉丁學者稱它為 "Almagest"。

公元九零三年
伊斯蘭天文學家蘇菲 (Al-Sufi) 繪製他的星表。

公元一零五四年

中國天文學家在金牛座 (Taurus) 內觀測到一次超新星爆發,該超新星爆發的殘骸現在稱為「蟹狀星雲」(Crab Nebula, M1)。

公元一零八零年

阿拉伯天文學家查爾卡編成《托萊多天文表》。

公元一零九二年


中國天文學家蘇頌與韓公廉製成水運儀象台。

公元十二世紀末

阿拉伯學者圖西奉蒙古征服者之命籌建馬拉蓋天文台﹔並於公元一二七一年編制《伊爾汗曆數表》。

公元一一九九年

中國人楊忠輔制定《統天曆》,並頒行全中國。

公元十三世紀下半葉

中國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簡儀、仰儀、高表、景符及窺几等天文觀察儀器﹔同時亦主持建造登封測景台及與王恂編制《授時曆》。

公元十五世紀初
蒙古天文學家烏魯伯格於中亞建造撤馬爾罕天文台,內置世界上最大的象限儀(半徑達四十米)﹔並於一四四七年編制《烏魯伯格天文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