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04, 2006

[天文學史]現代天文學

(公元一六八七年至一八九七年)

公元一六八七年

牛頓 (Sir Issac Newton) 出版他的革命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確立「萬有引力理論」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Gravition),成為科學史上的轉捩點。

公元一七零五年

英國天文學家哈雷 (Halley) 預測「哈雷彗星」 (Halley's Comet) 將於一七五八年回歸。

公元一七二五年

英國第一位皇室天文學家弗蘭斯蒂德 (Flamsteed) 出版他的星表,並把每一星座裏的恆星依據赤經來排列。

公元一七二八年

哈雷 (Halley) 發現恆星的移動。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德雷 (James Bradley) 提出恆星像差 (包括光行差) 的理論。

公元一七二九年

英國數學家霍爾 (Chester More Hall) 提出「消色差折射鏡」(Achromatic Refractor) 的原理。

公元一七四四年

擁有六條彗尾的 「Cheseaux 彗星」被發現。

公元一七五零年

英國天文學家賴特 (Thomas Wright) 推測太陽系的起源。

公元一七五五年

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提出天體起源的假設。

公元一七五八年

帕利奇.約翰 (Palitzsch) 觀測到早已預測的「哈雷彗星」 (Halley's Comet) 回歸。

公元一七六一年

俄羅斯作家和科學家羅蒙諾索夫 (Lomonosov) 發現金星擁有大氣層。

公元一七六七年

格林威治天文台 (Greenwich Observatory) 開始編印《航海曆書》(Nautical Almanac)。

公元一七八一年

在找尋彗星之際,法國天文學家 梅西爾 (Charles Messier) 發現幾十顆朦朧的星體 (Deep Sky Objects),其中包括星系 (Galaxies)、 星雲 (Nebula) 及星團 (Star Clusters)等。他把這些星體編成星表,稱為「梅西爾星雲星團表」(Messier's Catalogue)。
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 (William Herschel) 發現天王星 (Uranus)。

公元一七八四年

英國天文學家古德里克 (Goodricke) 在仙王座內發現第一顆「造父變星」(Cepheids),稱為「造父一」(Cepheus A)。

公元一七八九年

赫歇爾 (William Herschel) 在 Slough 建造一台四十八吋 (1.22m) 口徑、四十呎 (12.2m) 焦距的反射望遠鏡。利用該望遠鏡可分辨星雲內的恆星。

公元一七九六年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 (Laplace) 根據恆星演化的理論提出解釋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Nebular Hypothesis)。

公元一八零一年

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 (Piazzi) 發現第一顆小行星 - 谷神星 (Ceres)。

公元一八零二年

赫歇爾 (William Herschel) 宣布發現「雙星星系」(Binary Star Systems)。
英國物理學家沃拉斯頓 (Wollaston) 觀察到太陽光譜中的暗線。

公元一八零三年

在 L'Aigle 出現隕石雨。確立隕石特性的解釋。

公元一八一一年

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 (Olbers) 提出彗星尾的理論。

公元一八一四年

德國光學家夫琅和費 (Fraunhofer) 詳細地描述太陽光譜。

公元一八一八年

法國天文學家龐斯 (Pons) 發現「恩克彗星」(Encke's Comet) 依照預測的途徑回歸。

公元一八二六年

奧地利軍官和天文學家比拉 (Biela) 發現「比拉彗星」(Biela's Comet)。

公元一八三三年

大型獅子座流星雨出現。

公元一八三四年

德國天文學家貝塞耳 (Bessel) 推斷天狼星 (Sirius) 的自行 (Proper Motion) 不規則性是由它的暗伴星所造成。

公元一八三七年

柏林銀行家比爾 (Beer) 與德國天文學家梅德勒 (Maedler) 出版第一幅準確的月面地圖。

公元一八三八年

第一次恆星距離的測定 - 貝塞耳 (Bessel) 測定「天鵝座 61」 ( 61 Cygni) 的距離。

公元一八三九至四零年

攝影術首次被應用到天文學上 - 美國化學家德雷珀 (John Draper)拍下第一幅月球照片。

公元一八四二年

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 (Doppler) 提出「多普勒原理」 (Doppler's Principle)。

公元一八四三年

德國業餘天文學家施瓦貝 (Schwabe) 發現太陽黑子週期。

公元一八四五年

觀測到「比拉彗星」 (Biela's Comet) 分裂。

公元一八四六年

德國天文學家伽勒 (Johann Gottfried Galle) 根據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 (Joseph Leverrier) 及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 (J C Adams) 的計算發現海王星 (Neptune)。

公元一八五一年

法國物理學家傅科 (Foucault) 在巴黎「自由法國偉人紀念塚」(Pantheon) 的圓頂下懸放一個長線鐘擺 (Pendulum) 來証明地球的自轉運動。

公元一八五八年

發現「多納提彗星」(Donati's Comet)。

公元一八五九年

德國物理學家克希荷夫 (Kirchhoff) 提出「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幫助瞭解恆星光譜中的暗線。

公元一八五九至六二年

德國天文學家阿格蘭德 (Argelander) 出版《波恩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 BD),其中包含超過三十萬顆恆星。

公元一八六二年

美國天文學家克拉克 (A G Clark) 根據貝塞耳 (Bessel) 的計算發現天狼星的暗伴星 (Sirius B)。

公元一八六零至六三年

天文學家開始對恆星的光譜進行分析 - 英國天文學家哈金斯 (Huggins) 從「參宿四」 (Betelgeuse) 和「畢宿五」 (Aldebaran) 的光譜中分辨出各種原素。

公元一八六五年

法國作家凡爾納 (Jules Verne) 出版他的著名科幻小說《登月記》("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公元一八六七年

法國天文學家佛耳夫 (C J E Wolf) 與拉葉 (Rayet) 發現其光譜中含發射線 (Emission Lines) 的恆星,稱為「佛耳夫 - 拉葉星」(Wolf-Rayet Stars)。

公元一八六八年

法國天文學家讓桑 (Janssen) 與英國天文學家洛基爾 (Lockyer) 觀察日珥。

公元一八七二年

由「比拉彗星」 (Biela's Comet) 碎片造成的「比拉流星雨」 (Bieliid Meteor Shower) 出現。

公元一八七七年

美國天文學家霍爾 (A Hall) 發現火星的兩個衛星 - 火衛一 (Phobos)及火衛二 (Deimos)。
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 (Schiaparelli) 觀察到火星上有類似「溝渠」(Canali - 意大利文) 的地形,後被誤譯為「運河」(Canals)。

公元一八七八年

木星上的大紅斑變得明顯。

公元一八八七至九零年

美國天文學家皮克林 (E C Pickering)發現第一顆「分光雙星」 (Spectroscopic Binaries)。

公元一八九零年

英國天文學家洛基爾 (Lockyer) 發表他的恆星演化理論。

公元一八九四年

美國天文學家洛厄爾 (Percival Lowell)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 (Arizona) 建立一所私人天文台 - Flagstaff Observatory。

公元一八九六年

一台33吋折射望遠鏡於 Meudon 建成。

公元一八九七年

克拉克 (A G Clark) 建立葉凱士天文台 (Yerkes Observatory),內置至今世上最大折射望遠鏡(四十吋口徑)。

沒有留言: